-

(圖說)國民黨立法委員邱文彥(左)13日致贈中華民國立法院紀念品,給來台參與城市美學相關法令與技師制度催生記者會的哈佛大學景觀系教授Carl Steinitz(右)。(圖文/姜林佑)
【記者劉仲書台北報導】「景觀」有各種不同面向,從人文歷史、文化、自然生態,花園、街角,到學校、公園,甚至到河川與海岸線,生活環境該如何獲得舒適,得從整個系統來進行思考。台灣長期經濟發展之下,造成環境資源破壞,城市鄉鎮欠缺整體規劃,對此,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哈佛大學景觀建築與規畫系教授Carl Steinitz,以及立法委員邱文彥、姚文智於13日召開記者會,希望催生「景觀法」與「景觀技師」制度,打造台灣美景。
美感需與自然共存
Carl Steinitz說,維護自然環境需要很好的構思,景觀師就像理髮師,首先要保住原來的頭髮,就是自然生態與既有的人文環境,接著去修剪,剪出一個理想有創意的造型,一個有美感的城市景觀需要與自然共存。他說,國外已經有很多景觀專業制度,在美國各州、加拿大,以及歐洲各國都有景觀師執照,他很訝異台灣的市政、都市計畫、土木建築、景觀建築這4個跟設計有關的專業,其中3個已經有證照制度,唯獨最重要的景觀建築師付之闕如。「若景觀是錯的,所有的規劃都是錯的。」他說,世界很多城市都跟台北一樣,位在一個球的中心,例如美國的Denver市,看到那裡的山是每位市民的權利,若有任何東西擋到侵犯了視覺權,提出法律告訴。
姚文智說,大家可以去看小碧潭捷運站的美河市建案,不但分配比例充滿了官商勾結,還破壞了新店溪畔景觀,而大安森林公園的捷運站跟環境也扞格不入,用玻璃帷幕造成都市的熱島效應。他不避諱地說,台灣有許多的名山古剎,包含慈濟、中台禪寺,以及很多靈骨塔,統統都違反了美麗台灣的價值,這些齊柏林都閃過、沒拍出來。
文化大學景觀學系主任郭瓊瑩指出,全台灣有16所學校有景觀系,學生畢業後卻沒有專業身分證,對教育來說是資源浪費,過去一直推行景觀證照都不被重視。她說,去年美國ASLA(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頒給芝加哥的女市長,因為她推行屋頂種菜,只花重大公共建設的零頭就讓市民很有感,景觀可以「治療」,老年人動手種花、看花,可以延緩老年癡呆症,對自閉症的小孩也有療癒功能。她說,對決策者而言,健康與療癒是最急迫的政策。
籲國人共建景觀概念
紐約景觀建築師林開泰也分享了紐約的例子。他說,紐約前市長Bloomberg推動種100萬棵樹,「他是個生意人,精算出每種一棵樹如果花1塊錢,他就可以賺5塊4毛。」紐約也因此減少氣喘病患,這都要靠景觀法與景觀師,透過景觀概念來進行。景觀學會呼籲,景觀是國民共有共享的社會資產,兼具保育生態環境與維護人文歷史的功用,希望國人更重視景觀概念,並推動相關空間規劃與專業證照制度,真正改善城鄉的景觀品質。
▲立法院「景觀法」、「景觀技師」催生記者會簡報翻攝。(圖文/姜林佑)
本文亦刊載於 蕃薯藤YAM NEWS新聞
-
景觀法專題3(中央社記者曾盈瑜台北16日電)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邱文彥說,這會期將提景觀法草案,希望打破社會對景觀的木然;營建署說,內政部版草案已送行政院。
邱文彥日前在立法院舉辦「催生景觀法及景觀技師制度」記者會表示,已著手草擬景觀法草案,希望提升台灣美景、環境品質立法精神,獲81席跨黨派立委連署支持,待經與專家學者討論後,將在這會期提出。
他說,景觀專業在台灣遭漠視,台灣第一個大學景觀科系成立30年,至今沒有專業景觀師證照,凸顯台灣對景觀的「木然」。景觀是環境權、普世價值,希望透過立法喚起社會重視,確保重大建設有景觀師及民眾參與,打造土木技師、建築師與景觀師夥伴關係。
民主進步黨籍立委姚文智表示,有些建案,業主自己想擁有睥睨天下景觀,進而妨礙別人景觀;縱使建築師再優秀、設計的東西再好,放在不對的位置,都不可能造就整體美麗都市。
他說,台灣在景觀制度上,不只落後美國100多年,日本早在2004年就制定景觀法,希望透過立法維護美麗家園,別造成難以回復的醜陋。
內政部營建署都市計畫組科長廖建順表示,營建署早在民國91年擬出景觀法草案,但涉及許多需協調部分,尤其是建立專業制度方面有些爭議,加上草案到立法院後「屆期不連續」,草案已在立法院兩進兩出。
廖建順說,營建署去年已請地方主管機關討論草案爭議部分,並在去年12月再度把修改過的景觀法草案報行政院,目前正在待審查。1030216
本文亦刊載至 CNA中央通訊社
-
景觀法專題1(中央社記者曾盈瑜台北16日電)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景觀建築與規劃系名譽教授史泰尼斯說,台北盆地景觀天際線亟需保護維持,應更重視景觀設計專業。
卡爾‧史泰尼斯(Carl Steinitz)二度訪台。當他受邀參加立法委員舉辦的「催生景觀法及景觀技師制度」記者會時,訝異這在台灣竟還是需被推廣、遊說議題。
史泰尼斯表示,土木工程、建築、城市規畫和景觀建築設計4個專業領域,台灣法律承認3個,最重要的卻沒被法律承認。
他說,土木工程與建築相當依賴科學依據,城市規畫則根植於法律、社會及經濟,景觀建築則須了解土壤、生態與水文。4個專業都很重要,無法單獨存在;其中任何一項出錯,全盤皆錯。
史泰尼斯表示,如果一個設計扼殺美景,這個作品就不該得到建築獎或計畫獎。
他說,世界上很多城市為山環繞,如南韓首爾、瑞士蘇黎世及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台北也是。
在丹佛,市民有權看到洛磯山脈景色,「如果你家可以看得到山,那是你的財產權;如果有人破壞了你的美景,你可以告他」,但史泰尼斯表示,當他第一次到訪台灣,就注意到淡水山上有3棟建築突破台北盆地天際線。
他說,他發現3件亟需景觀設計團隊領導改善的事,包括墾丁國家公園海岸線過度開發、保護台北景觀天際線及台北市北門旁高架橋,破壞古蹟與都市文化景觀。
史泰尼斯表示,在美國,景觀學被承認為專業超過150年,10校有景觀博士學位、70多校有碩士學位,且美國、加拿大、歐洲及亞洲多國有專業景觀師執照;台灣有15校教授景觀相關課程,但在台灣還不是經測驗、證照認可專業,台灣需重視、推動這個議題。
本文亦刊載至 CNA中央通訊社
-
建築該如何看待景觀 / 呂欽文
前幾天,應友人的邀請,到景觀學會做了一次交流;他們希望我從建築的角度對他們近日推動的景觀立法提出看法。找我,當然是因為建改社的朋友向來是以「正面」、「友善」、「支持」的態度看待景觀這個專業。相對的,建築師公會的官方態度,則是站在「保護會員權益」的角度,排斥景觀「自立門戶」的行徑;表面上,公會是不迎不拒;骨子裏,卻是視之為離經叛道。
所以,我這種私通敵營,其實是很容易遭到批判的。
建築的緣起,不容否認是從遮風避雨的生物基本需求開始;不論水電、結構、土木、園藝,都是在為了滿足基本需求、或者是為増加基本需求以外的舒適性、安全性,而逐漸發展成的另一種專業。也因如此,人類文明的史書,常是以「建築」來統稱所有的工程行為。
人類從穴居的茹毛飲血,到農業、畜牧、工業,再到今日的資訊時代,生活品質被要求的愈來愈高,分工,也因而越趨細膩;這是趨勢,更是必然。光一只手機,是多少行業、多少國家的團隊的整合的結果?!建築,何嘗不是如此!現代的建築空間,絕對需要藉助空調、燈光、音響、材料、構造、消防、給水、汙水、….的完美配合與表現。
但,儘管我們不願承認,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做為建築師的,懂得建築裏頭的這些相關領域有多少?
景觀,在我們求學的時候,它的功能常是當立面畫不出來時劃兩棵樹擋一擋。妙的是,在真實的建築實務裏,我們也常拿景觀作為我們的遮羞布,那裏不好看就種種樹、做點景觀,轉移注意力。
當然,景觀這個專業的真實功能,遠遠超過上面提到的種種樹遮遮羞的建築花瓶的功能!
然而,雖然我們知道景觀存在的必要性,但我們有多少人知道要種什麼樹,如何做景觀?!
在生態節能的今日與未來的世界,景觀代表的是一種健康生活;空氣、陽光、與水,這在建築領域裏朗朗上口的核心元素,哪一樣不是景觀的一部分。
建築師懂得景觀能產出的表現,但建築師不必然懂如何表現出景觀;就如同建築師懂機電能表現出的效果,但不懂如何搞機電。
因此,當建築願意將空調水電消防汙水當作一種專業看待、願意接受這些專業的簽證的同時,為什麼不能將景觀作為一種專業,也接受他們法定存在的事實呢?如果到今日,建築師仍將景觀看作是搞花花草草的事,那他不是無知就是鴕鳥!
「保護會員權益」,這個神主牌永遠主導了建築界的思維,即使心裏有千百個了解景觀的重要性,但還是不願意將景觀被從建築的領土切割出去,成為獨立的專業。
我個人也常問自己,建築會不會越來越式微了;一個個離家出走,建築還剩下什麼?我也知道很多公會的朋友在唸:你們一天到晚支持消防獨立景觀分家的,都是設計能力好像不錯,競圖屢屢上榜,業務不愁,講這些傷害建築的話來沽名釣譽!
罵得似乎義正言詞!
我自己的看法是:不是自己往臉上貼金,建築師的格局與主導性仍然不是任何一個相關行業能夠匹敵的。
各個行業儘管有各自的特殊專長,但離開了建築,離開了這個建築團隊,他們可能什麼都不是,至少無法完成建築之所以是建築的實質環境;建築師,儘管某些時候會跛腳,但畢竟仍得由他來扮演統合支配的角色。
醫師的地位,不因麻醉師、藥劑師的存在而支解;同樣的,建築師的存在,不會因其他技師的存在而崩盤。重要的,是做為統合角色的建築師,是否有足夠的本職學能駕馭相關領域而不是被相關領域所駕馭。
建築師的式微,不在於其他專業的分工獨立,不在於是否懂得各個領域的細微技術,而應在於能否從更高的角度、更全面的品質視野,穿針引線、領導建築團隊、引領團隊成員發揮最佳表現。
建築該怎麼看待景觀,答案應該是很清楚的。尊重別人是一種專業的事實!
當我們尊重別人時,別人也會回過頭來尊重我們,不是嗎?
只有不學無術的人,才會竟日惶惶不安於失去所有!
此篇文章公開於FB社團【建築改革社(建改社)】 專頁,並分享於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粉絲專頁
-

(102年12月08日 自由時報)
看不見的台灣 還有很多地方
行政院長看了紀錄片《看見台灣》後,指示成立專案小組,召開跨部會會議,針對片中提到的問題,初步區分為盜採砂土、山坡地超量利用、國土永續發展三大區塊進行研議、改善。
事實上,《看見台灣》所呈現的國土環境議題,不是近來才發生,多少關心臺灣的環境團體歷年來用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告訴政府應注意相關的環境問題。就連內政部長李鴻源在擔任部長前後,也透過許多不同的場合演講,闡述這些已存在、或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問題。顯然李部長的演講,再怎麼精彩,也不如這部紀錄片所帶來的衝擊效應。難道是因為《看見台灣》的壓力,行政院「不得不」成立專案小組?令人好奇。否則,豈不顯示江院長原來都不知道臺灣的國土問題,經過本片提醒才開始關心?
從事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工作的我們,很早就依賴齊柏林及另一位空拍攝影師陳敏明的照片,來解讀、判斷國土景觀,發掘需要被復育的環境生態,並透過規劃設計來保護或改善被破壞的國土環境。地面勘查配合空中攝影的印證,使不管是城市、鄉村、森林、河川、濕地及海洋,都能透過更真實資訊,提供專業的都市、城鄉環境等國土規劃設計工作更準確的參考。所以我們早就深深瞭解齊柏林與陳敏明所從事的工作以及辛苦代價,我們恭喜《看見台灣》的成功,更期望民眾與政府也一起更嚴肅、更愛護臺灣!
《看見台灣》讓大家知道她的美麗,也看到我們對她所做的傷害,但請大家,尤其是相關官員,千萬別忽略了,臺灣土地及景觀,還有許多直升機到不了、拍不到的美麗與問題。《看見台灣》只是冰山一角。我們需要看見更多、更廣、更細的臺灣!
劉柏宏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
本文章內容已刊登於102年12月8日 自由時報報紙及自由電子報自由廣場
-
今年11月東海大學景觀學系將舉辦30周年系慶,身為第一屆系友的我卻仍然感到失落。民國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開始有能力思考環境品質與環境保護,因此而有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的陸續設立,城市中的公園綠地也成為環境品質的重要指標。新興的景觀專業教育正符合台灣大步邁向已開發國家的人才培育需求,早期畢業的系友許多再到英美攻讀碩博士學位,進一步學習國外發展已有百年歷史的專業理念與技能,希望能對台灣的環境作出貢獻。
猶記得約20年前台灣在圓山飯店舉辦IFLA(國際景觀建築師聯盟)年會,與會國際專家學者與國內產官學界共聚一堂,發表的專業設計作品與學術論文帶來許多省思與啟發。年會前的籌備階段我與郭瓊瑩教授兩位學校老師親赴印尼、新加坡、泰國與香港進行年會活動的宣傳與貴賓邀請,各國景觀建築師協會理事長均熱情招待,後來也都親自帶隊與會。當時我發現多數東南亞國家雖在經濟發展上不如台灣,但在景觀專業的發展與認證卻早台灣一步,更遑論歐美各國與東北亞之韓國與日本,都有相當成熟的景觀專業組織與景觀教育。20年過去,當時生活貧窮與資訊封鎖的中國大陸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景觀設計更是近年十大火紅產業,2011年在中國蘇州盛大舉行IFLA年度盛會,台灣培養的許多資深規劃設計師被挖角到對岸一展長才,某些省分地區也陸續開始專業認證的檢覈與考試。台灣呢?政府的不積極作為與遇事妥協態度使得景觀專業認證原地踏步!
近年「景觀」在台灣已經被濫用成為一個注重表象美化的流行名詞,在建案廣告中出現最多!大眾對景觀的淺薄認知絕非專業之福。景觀專業教育是以環境規劃設計為核心訓練課程,而規劃設計所探討議題之多樣性與深度需要學習培養許多科學知識與人文素養,對策之提出更是需要學校與業界的不斷訓練,才能根基於土地適宜性、精準判斷決策、善用專業技術與美學感知來成就與維持高品質的環境。這些專業策略不僅只是創造性的景觀,更重要的是對於台灣脆弱的環境特質提出包含保育保護與復育再生的各種實質規劃設計內容,尤其著重系統性的空間思考與因地制宜的細膩設計手法,優秀的景觀專業人才絕非其他專業所能取代!
將近23年的教學生涯有幸遇到許多具有豐厚潛力的學生,他們對環境充滿使命感,也富含人文關懷,更具有嫻熟的專業能力,然而台灣並不友善的執業環境與缺少證照造成的不公平競爭,使我們的年輕學子在畢業努力多年後轉業或選擇留在專業可以完整發揮的其他國家。台灣的環境在全球氣候變遷與經濟景氣循環中顯得更為不穩定,20年來我們不斷的努力,歷經如過江之鯽的各任機關首長仍然無法成就專業認證,這是我們與國際專業者所無法理解的!景觀專業執業環境的不健全造成許多優秀專業人才的流失,同時間許多非具專業能力的景觀規劃設計與工程則持續破壞台灣環境,專業認證可以改善長期以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大幅提昇政府景觀公共工程設計品質,也讓學界培育的優秀人才得以持續為台灣環境共同努力!
王秀娟 (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系主任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副理事長)
-
蘇拉颱風又讓我們再一次見證豪雨驚人雨量對台灣所造成毀滅性的衝擊,淹沒街道、城鎮、農產、破壞道路、基礎設施、引發山洪、土石流、甚至滅村。同樣的今年北京遭遇61年來最大暴雨,造成數十人死亡;而在世界的另一端加拿大、美國東岸遭逢大旱,造成農作物枯亡、糧食危機,美國中西部遭逢25年來最大的旱災,苦無可飲用的淡水資源。極端氣候出現的洪旱,已經變成常態化,成為全球化經濟發展下最重要的課題,環境的治理必須用整體環境景觀生態的思維,將基礎設施整合為綠地基礎設施,做最基本的環境改造。
今年暑假藉由參加研討會與國際研究機會,到北美加拿大和美國東西幾個城市收集資料,進行有關低碳城市、低碳旅遊之研究,旅途中在維多利亞(Victoria)和西雅圖(Seattle)常看見街道在進行的工程是將一段段的綠帶改為貯留水的「雨水綠帶」,將停車場、廣場打開,做地下貯留水的「雨水花園」。都市公園綠地不再只是美麗觀賞的景觀,許多的綠地和閒置空地,透過第三部門基金會運作,設置都市農園(community farm),讓社區居民互動交流,提高社區意識,也呼應食用在地食物,降低食物里程,此兼具社會、農業與生態意涵的政策,種菜已成為都市居民最熱衷的活動,有時要申請到一單位農園要等候好幾年的時間。而美國在推行綠建築(LEED)制度之外,美國景觀學會(ASLA)更提出永續基地倡議(Sustainable Site Initiative) 指標,包括永續規劃、永續景觀以整合環境的開發,例如大力推動「低衝擊設計手法」(Low Impact Design, LID)的觀念,在參訪High point社區,見到為確保水文的土地整體考量理念,落實到整個社區的每一塊土地,每一塊開發基地須各自擔負部份水資源貯存、雨水調節、滯洪功能,讓水停留在基地,以減少地表徑流與洪峰集中。在多倫多市朋友告訴我他們所設計的案例,為達此規定,建築師、景觀師、水利技師不斷的從各種尺度來回討論、檢討,否則拿不到建築執照。同樣的,西雅圖新訂定建築規定,每一塊建築基地必須符合西雅圖綠色因子(Seatle Green Factor, SGF)的規定,才能取得執照。這樣的永續理念正在世界先進國家,如德國、瑞典、荷蘭、英國、日本、澳洲、加拿大等,都已落實在都市設計、景觀設計與建築計畫中。
如何將傳統工程的灰色基盤,改變為結合景觀生態理念成為以綠色基盤,達到治水、用水、與水共生,正是世界各國因應氣候變遷的城鄉建設基本理念。也許有人說台灣已有水利技、建築師周全的考量,對開發也要求計算逕流量,也有設計滯洪池啊! 但我們面對氣候變遷所造成生活環境的安全危險仍然不斷。因此,問題是我們是否檢討整體城市(或社區)面臨氣候變遷下滯洪規劃設計的規範? 審慎的思考城市的公園綠地基盤如何保障居民的健康與福祉?是否再檢討相關的建築、開發法律規範,以確保民眾的生存安全?如今,國土規劃法、景觀法、海岸法已躺了數十年,甚至濕地法又停滯了,立法諸公與台灣民眾們加油了!不要在每次暴風雨過後只能估計損失的金額和大量的發放補助金而已,而中央和地方在為補助金額吵得口沫橫飛,預防性的環境治理結合與時俱進的法令才能面對極端氣候帶給我們的考驗!
李素馨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名譽理事長)
-
前一陣子我美國的朋友來台灣旅遊,他們就像每位曾來過的外國友人,對台灣人的熱情、禮節、和善都印象深刻,但他們納悶的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五顏六色且一個比一個大的招牌?為什麼面向馬路綠帶的窗子佈滿鐵窗與空調主機?為什麼到處停滿了機車?為什麼每棟建築物都方方正正像學校似的?為什麼公園裏的設施比樹還多?為什麼海岸佈滿消波塊?為什麼市區周邊的山都被建築物給擋住了?為什麼一條馬路上的路燈有那麼多不同的造型和顏色?為什麼…?為什麼…?這麼多的為什麼,問得我即汗顏又無言,因為這也是我從事景觀專業工作最無力也最沮喪的部分。台灣的環境很多地方不只是雜亂沒特色,甚至可以說真的很醜。
近三十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和國民所得水準不斷提升,但是居住品質、都市景觀、鄉村格調卻仍然缺乏美感氣質,甚至有不如從前的現象,雖然政府積極努力的透過各項公共建設,如內政部營建署的城鎮地貌改造、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景觀綱要計畫;交通部觀光局的國家門戶計畫、觀光旗艦計畫;農委會水保局的富麗農村計畫、農村再生計畫;水利署河川局的河川環境營造計畫等,以提升環境與國人生活品質,但綜觀其結果,不難發現各新建工程仍多偏重在耐久性、結構性等的考量,植栽也多執著於原生性與季節變化,相對於環境美學的思考,如設施的比例、色彩、材質與整體質感;植栽層次的配比、色彩搭配與背景的協調等,則全憑主辦機關或少數審查委員個人專業的經驗,而無明確的標準,導致錢花得不少,城鄉環境卻仍各唱各的調,雜亂而無章。但是,國家整體視覺環境的不佳,不只國人無法獲益,同時也降低了台灣對國際旅遊人口的吸引力,英國傳通媒體執行長查爾斯‧蘭德利(Charles Landry)就說過,他在一本旅遊指南讀到「台北是世界上最醜的城市」,這樣的印象,甚至影響國際企業全球佈局時選擇台灣的機會。
國家整體景觀不佳的問題,除了台灣過去長時間被統治壓迫,人民因物資缺乏所遺留對環境品質的漠視之外,另一個先天不良的發展思維亦是造成環境景觀不佳的必然結果:從都市景觀的角度來說,台灣的都市只有平面而沒有三度空間的思考,原因就在都市規劃時完全以量來考量與分配,空間的概念,只停留在片段式剖面的高度與天際變化示意,而都市設計準則也多偏向概要性的文字敘述,整體觀之,就是缺乏都市視覺空間的延續性與城市美學的思維。另外若從非都市環境的角度來看台灣的鄉村聚落、山地部落,耕地水圳等,因政府長期只著重民眾生計與財產的提升,所以便宜行事的引水拉線、粗糙的混凝土工事、農具與農用廢棄物、簡陋的鐵皮違建、任其破敗閒置的房舍與空間等放眼可見,人民也養成了吵鬧就有錢來的習慣,環境改善是政府的事,就算閒著發呆也鮮少自理,能站出來投身公益的實在有限。地方選舉更導致公共建設求快求績效,而環境美學根本不在思考的範圍之內,只要有新建工程,就是在替人民做事,至於設計內容與外觀,則全看審查委員的專業與偏好。然而,要幾位不同專業的審查委員,可能連工程所在環境都不清楚的情形下,在短短的幾小時審查會議上負責為視覺景觀與環境美學作全面把關的工作,確實就像承接了不可能的任務,風險極高。
說到美學鑑賞,似乎每個人對美都有自己的看法,也都可以提出批判。確實,美是一種感覺,因人而異、見仁見智,審美觀受到個人成長環境、教育程度、見識多寡…等的經驗,而有不同的想法。但從鑑賞的角度,美其實還是可以比較與檢驗的,而且對於普遍美的事物,仍有同理心。近年國人出國旅遊的機會增加,對先進的歐美各國文化特色與環境景觀就有類似的讚嘆,在比對自己周邊的環境時,也經常聽到「他們能,為什麼我們不能」的批評。殊不知這是國家嚴謹把關與法令規範的成果,就拿我曾工作過的美國加州爾灣市(Irvine, California),不只全市的環境景觀樣貌有詳細的規範與清楚的開發限制,甚至小到建築外觀整修時所用的材料、顏色、植栽等都有嚴格的規定與審查機制,就怕整體景觀特色因一棟建築的更新或局部開發計畫而造成改變。台灣的教育體系一貫忽視美學訓練,國人對於環境與空間美的鑑賞力本已不足,再加上把關的機制不夠完善,所以一般民眾只能被動的接受各項創作設計,長期生活在醜陋雜亂的環境中,也只能默默的接受,如何提昇個人對於環境美學的品味的鍛鍊,確實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投注心力的。
從環境美學相關的專業教育科目與執業範疇來說,台灣的建築師是受過嚴格訓練的專業者,相較於一般專業,其與環境美學的關係也較為密切,然而建築師的訓練基礎仍以建築造型創意設計為發想,使用空間的規劃為方向,至於其與周邊實質環境的融合與自然環境變化的考量,能確實整體思考與配合的實是少之又少,再加上近年房市蓬勃發展,誇大式行銷廣告的推波助瀾,建築外觀就像世界博覽會一般爭奇鬥豔,日式極簡設計從城市到鄉村,隨處可見,歐式城堡緊鄰巴厘島式建築外觀,地中海風伴著江南園林式建築,個個造型超炫,但這就是台灣的景觀特色嗎?除了外觀造型炫麗搶眼之外,為求建蔽容積用到飽和,一幢幢像極了組合積木般的水泥高樓,其根本則是缺乏環境思維的混凝土雕塑,所造成的熱島效應與微氣候變化的影響,更有不可恢復的嚴重後果。近期快速發展的新北市淡水竹圍地區就是個最好的例子。不論歐、美、日本等國家,對於都市水岸景觀的規劃都非常的慎重,在河川兩岸的開發均嚴格規定與限制,以避免破壞或阻擋了河岸景觀,確保民眾最大的環境效益,反觀我們的竹圍紅樹林,原本水岸連接山景的美麗河岸景觀特色,被現在緊鄰中正東路上一整排超高大樓完全阻隔切斷,只求建築外觀突出搶眼,不管整體環境的協調,水岸景觀是第一排住戶擁有的特權,現在行經中正東路只感覺建築大樓逼近道路的壓迫感,再也感受不到青山綠水的水岸特色與順著山勢與水流所鼓動的微風,我們不僅要問,原來美麗的景觀誰可以為我們守護和把關?
再舉其他環境景觀的例子來說,前幾年積極推動的治水計畫,在永續環境的思潮與民意代表的重視之下,增加部分環境營造的預算經費,但在土木掛帥的領導下,河川環境營造仍以河防安全為優先,生態工程應用次之,而河川景觀與環境特色則屬枝微末節,重不重視就端看承案的水利技師及主辦單位長官們有沒有不怕麻煩的職業責任了。同樣的,都市計畫由通盤檢討或都市更新規範都市發展的涵容量,但對於都市特色與環境景觀的願景卻未能清楚勾勒與塑造,才會造成現在這樣的醜陋樣貌。
美學的學習與體悟雖非一朝一夕就能具備,但如果透過專業教育的培養與訓練,仍然可以運用前人或先進國家所累積的經驗與美學知識,找到基本的方法與原則,而這些方法,在大學教育各科系中,多半只有在與設計相關科系的課程中可以看到,若再仔細檢視這些系所開立的學科課程,能同時考量環境學、生態學、設計學與植物學的則就非常有限。
回過頭來再看看,國內大學設立景觀系所已逾二十年,有景觀系所的大專院校也超過十五座,我們真的要問為什麼不讓這些受過環境美學相關訓練的專業工作者來為我們的環境開發把關呢?的確,這些景觀系所畢業的學生,在各相關工程顧問界默默的努力著,但由於人少勢微,再加上沒有政府與人民賦予的專業簽證權,要發揮專業影響力,其實是心有餘而力未迨。好不容易現在有了各縣市景觀綱要計畫作為開發規劃的指導方針,但未來台灣的環境景觀還需要依循著景觀綱要計畫持續推動與落實,才能展現台灣的環境與景觀特色,而誰應該或者說誰能夠來為台灣的景觀環境把關呢?是以營建與工程為專業的土木技師、以建築造型特色為追求目標的建築師、著重都市發展與配比的都市計畫技師,還是以園藝栽培與應用為重點的園藝技師呢?……誰來把關呢?
鄧婉君 (怡興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副理事長)